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

“预制修行”可能是一种中年危机

来源: 风信 admin 6 小时前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微信图片_20251108091333_527_95.png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近似于透明的深蓝,作者:郑轶vanessa,原文标题:《那些着相的“预制修行者”们》,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1)我们在聊“修行”是在聊什么?

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一场汉语的通货膨胀——几乎是眼睁睁地,看着各种词语在不断被滥用中失去了原本的意思,变得面目全非。

比如早些年的“文青”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个骂人的词语,还有这几年的“身心灵”、“疗愈”,以及这篇打算来聊的“修行”这个词。

所以在文章一开始套用大厂黑话来“对齐一下颗粒度”——保证我们在聊的是同一件事情,不至于聊了半天却发现是鸡同鸭讲。

语言这个事物的局限性之一是来自于它极度依赖语境,尤其是描述复杂而抽象的概念。

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之下可以是完全不同的意思,这其中还包括了时间的语境——它是可以被不断重新定义的,其所承载的“意义”是流动的。

其实,我们现代人阅读古文典籍最大的障碍几乎也是来源于此,我们丢失的是古代文人的语境,就好像失去了匹配锁孔的那把钥匙,是打不开这道门的。

因此我们无法刻舟求剑去理解了——这也意味着我们不能去着“字面意义”的这个“相”。

85.jpg

就像我们现在去理解“修行”这个词语,它已经在身心灵产业大潮的袭卷之下彻底变味了——现在的语境里它似乎总是和修仙神秘学一类的“灵修”以及和宗教产生关联,很容易让人觉得神神叨叨的;要不然就带着一股看似岁月静好实则老登味很重的气息,从表面硬凹出来的清淡纹理中无可救药地渗出了油腻,总给人一副智商余额不足甚至欠费的样子。

这两幅画面要不是骗子要不是韭菜,生生就把“修行”污蔑成了一个贬义词。

之前我写过“艺术疗愈”系列时候提到,在资本市场指鹿为马鸠占鹊巢的一番操作之后,现在被人们定义成“疗愈”的东西其实就是东方古代理解的“艺术”。

那么,“修行”这个词语的原义又是什么呢?——它其实是一个教育的概念,接近于现在我们说的“Self-Development”的概念:关于个人心智成长、意识探索以及认知维度的提升。

中国古代的教育本质是一种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核心的生命教育,关注的重点是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并且在生命的旅程中去不断完成版本的更新迭代,活得更圆满更智慧。

而现在的教育以“授业”为主要目的,重“术”而轻“道”——你看,这条路丢失了,人们前所未有的迷茫和失落,不由自主地用一种近似于本能的渴望在寻找着心灵回家的路。

于是,这种本源性的焦虑很容易被各种利用,骗子们将各种毒鸡汤和神秘学打包贩卖给灵魂嗷嗷待哺的人们。

可是,生命教育,这原本就是华夏文明立国之本的东西啊——文明之所以称之为文明就是因为它是超越了物质属性的一种精神性存在。

一个人,如果不“修行”(不成长)等于没有完成进化,只是一只穿着衣服的猴子表亲而已——可能比森林里的猴子精神世界都匮乏和空虚。

就像我在《入世的巅峰》这本书里做的一个比喻: 我们物理上的出生只是一个半成品而已,而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认知上的“编程”。

我把“修行者”比作成AI,拥有“深度学习能力”可以不断自我迭代;而那些没有学习意识的人就像一个算法被锁死的机器人,只会不断鬼打墙一样的自我重复,用一个时髦的梗来说,其实就是一个“预制人”而已。

为什么强调“入世”才是修行的道场呢?就像要把这个AI丢入到数据池里,不断用大数据去喂它,在这个过程里才能不断地纠错优化算法——这个比喻里,业力习性就是初始的算法,而“修行”指的就是Debugging(纠错和优化)。

而所谓的“命运”是什么?是这个程序算法所预制的自动航线轨迹,各种命理说的只是根据这套算法的出厂设置运算出的路径而已,就像用h=1/2*gt²自由落体公式可以计算出运动所产生的位移这样。

经典《了凡四训》其实在说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情——人可以打破命运的枷锁成为自己的主人吗?当然可以,而这个方法就是向内去修改个人的算法,而不是向外盯着显示器里的成像——这是果,而不是因。

因此,我用自己的话做一个总结:修行是生命的学习模式。

这不是坐在课堂里读万卷书纸上谈兵,而是行万里路“事上练”去解实际的题,在践行中去修正自身算法的bug完成心智的进化;

是用“有意识的行为去替代无意识的习性”;

是“自我意识”这个宇航员如何去驾驭好肉身ego这艘宇宙飞船的技术,因此能够做到身心合一”人机合一“玩漂移,让生命真正流动起来。

换言之,它其实是一门关于自我管理,情绪管理的Ego管理学。

这其实也是我做的个案内容。如果说著书立作是为了“传道”,那么个案就在“解惑”,是“个人英雄之旅”的导游,是我生命教育理论系统因材施教的实践。

(2)那些着相的修行者们

综上所述化繁为简,真正的修行者其实是拥有学习意识的人。他不仅知道,并且带着觉知落地到日常生活中转化为生命体验,做到知行合一。他是一个“行者”,而这条路就是现在我们说的“个人英雄之旅”,在古代我们称之为“道”。

我们不要小看“带着觉知”这件事,那些“双标”的人往往欠缺的就是这点,于是对他人上纲上线,却对自己的行为毫无觉察——你对自己算法的bug视而不见,又怎么去debugging修正呢?

所以修行其实是一件非常个人的事情,就像读书时候老师总是在说“学习是为自己学的”——你不是为了成绩排名的虚荣,不是为了获得老师的肯定,不是为了做给其他任何人看的。

而“修行”这个词现在之所以被误解被扭曲被毁掉,正是由于有太多人潜意识里“为了做给其他人看”,将修行变成了一场表演。

他们不是在真正地修行,而是在刻意经营着一种修行者的人设。

穿上了僧袍也并不代表他是个修行者,有没有一种可能——这只是一份职业而已。

难道一个人跑来和你说自己是个好人,于是你就信了吗?往往越是刻意地去强调什么,越是欲盖弥彰地透露着心虚。

这些自诩是“修行者”的人们,唯恐天下人不知道,于是从衣食住行到言行举止都规范地嵌套在一个模版里,队形整齐划一,于是形成了惹人厌烦的专属刻板印象。

他们有着制服般的统一衣着:就像西方身心灵偏爱lululemon瑜伽裤那样,东方的“戏服”在审美上则青睐于棉麻长衫和所谓的“新中式”袍子,以一种他们理解的出尘姿态来和世俗麻瓜划清界限,在刻意打造出云淡风轻的一片禅意里显得格外道貌岸然。

这其实和“始祖鸟”的营销理念是一致的:他们的主力购买群体并非是真正的户外玩家,而是那些把“户外风”当作是时髦的城里人,玩的就是一个Cosplay的概念。毕竟,连现在最喜欢打扮成嬉皮风都是城市里的亚逼青年了。

这些人的时尚单品当然少不了各式各样的手串:从菩提到沉香,从蜜蜡玉石到水晶。这些本属于文玩,对它们的喜爱无可厚非。只是它们逐渐变味,成为一种装饰修行的行头和道具。就像你号称热爱摄影,然而不把精力放在好好拍照上,却热衷于在器材上各种烧钱。

无限的商机也带来了各种瞄准这个群体的产业。这些商人们混迹于修行圈之中很多只是为了生意的伪装而已。除了手串,还有常见的香、茶叶、天珠等等——这些事物的溢出价值空间巨大,为了卖上天价瞎忽悠“神秘的能量”,主打一个提供情绪价值,实属灵性暴利。

我一个朋友将他们称之为“卖茶叶的”,真是一语道破他们“灵性微商”的内核,反正绕到最后就是为了让你买茶叶变现而已。

你既然热衷“着相”,他们就给你制造各种五彩斑斓的“相”。

这里我并不是要一杆子打死所有合理正当经营这些的行业,也不是说喝茶焚香文玩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有问题的是借此来自我包装的附庸风雅——他们喜欢的不是这些事物,而是这些事物所带来的一种优越感。也正是因为他们并不是真的懂,因此才容易成为韭菜。

这就好比说一个人有钱随手买个爱马仕,属于这个阶层的正常消费。然而奢侈品的目标其实是那些“以为咬牙买个爱马仕别人就会以为自己是有钱人”的群体。

他们,着的其实就是这个“相”。

更可怕的是,演给别人看也就罢了,就怕自己背着爱马仕包包也开始相信自己就是个有钱人了。

于是他们活在了那个“相”里,就像从此戴上了一个精致的面具,用以掩饰背后不堪的自我。戴得久了就忘记了自己真实的面目,失去了勇气将它摘下来。

他们喜欢展示自己精心设计出来的这个面具,在说服观众的同时更是为了说服自己。

他们社交媒体一派岁月静好:仪式感十足却做作到不行的精致素食,茶席,抄经,古琴,性冷淡诧寂风的布置,摆拍的经典书籍,各种拜见大师的合影,各种课程工作坊的记录,发自拍就是自己打坐冥想的画面......搭配各种鸡汤文案自我感悟,文化底子弱一点的只会翻来覆去“宁静致远”之类的老生常谈,与时俱进的已经懂得使用“丰盛”、“显化”这类“高维智慧”话术了——可是这些都经不起细品,不过是成功学的逻辑换了表面贴皮而已。

其实这些和朋友圈秀大餐品牌包包豪车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只是社交面具上图案花纹不同罢了——这都是一种“美颜”,而令人不适的点在于“失真”。

如果你留心观察社交媒体就能很微妙地察觉到,哪怕表面看起来是同样的内容,你是能感受到这个人是在真诚分享还是为了炫耀些什么的——此时是他还是他的ego在说话。

后者即使隐藏得再好还是压不住那颗呼之欲出的虚荣心,唯恐人们读不懂他的言下之意,get不到他“不经意间”释放出的优越感,于是整体呈现出一种很紧绷的拧巴感,以及一种用力过猛的尴尬。

然而,这个面具投射出来的只是他们想当然的“修行者”画像。类似于我常用的一个比喻:地里的农民猜测皇宫里的皇帝是用金扁担干农活的吧。出卖这些人的,恰恰是他们精心编织出来那一副烈日骄阳下盛装的“皇帝”锄禾日当午的画面——这种吊诡的违和感正是破绽所在。

其实真正向内看的人是没有太多分享欲和表达欲的。他们的注意力并没有放在外界,并不会求关注求认同。更何况他们不会去标榜自己“知道”多少,而“做到”是一种体验,它是无法被讲述的。

和这些着相的“修行者”大声喧哗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句老话说揭示的——真人不露相。那么,露相的,往往不是真人。

所以为什么会产生“末法时代”呢?——恰恰是因为人们着相。

今天人们对于读书人和僧侣的尊敬其实来自于一种“刻舟求剑”的惯性。之前提到中国古代读书人所接受的是生命教育,所以古典文人的本质是一个入世的修行者。其实我们每个人骨子里有一种来自灵魂本能的向光性:对智慧,对“奋不顾身努力成为更好版本的自己”这件事情,对真理,对于爱。因此人们发自内心地会去尊重修行者,尊重那些从未停止精神探索和生命意识的人。

然而一旦对这些“身份”着了相就会被迷惑,于是人们争先恐后地为自己贴上标签就能祸乱众生。就像我们始终要去追随真理,而不是传播真理的人,更不是穿上戏服就号称自己代言真理的那些人。

于是,佛陀对魔王波旬说,那么,我让我的弟子脱下僧袍走向人间,入世修行,以红尘为道场传播真知。

(3)警惕“灵性Ego”的陷阱

有一种“修行”叫做“你以为你在修行”。

修行本是为了突围Ego的算法,然而人们一不小心就会落入自欺欺人的“修行陷阱”中。

秋阳创巴在《突破修道上的唯物主义》里警告精神追求者不要将修道的过程变成另一种强化“自我”(Ego)的游戏。

他很锋利地指出,一旦着了“修行”的相,Ego便会去收集灵性知识、哲学概念、深奥的教义,把它们当作装饰品和收藏品,让自己感觉“我很有智慧、我很灵性”。这实际上是在用灵性来膨胀自我,而非瓦解自我。

Ego执着于外在的修行形式——最神圣的法器、最权威的上师、最纯净的食物、最严格的仪式。它认为通过拥有这些“正确”的物质条件,就能获得灵性成就。

我们再次来看这个不容小觑的“觉知”:它完整的主谓宾结构是“我的个人意识(self)”在觉察“我的ego”——这就是为什么说“修行是一场Ego管理的旅程”。没有这个Self主体作为管理者,那么ego就会庖代越俎地坐在主席的宝座上,一切便会失控。

表面上你自以为是的“修行”,其实是被Ego的小把戏迷惑住了,而此时你的ego因为误会自己超凡脱俗的优越感而不断膨胀——在它小的时候你没有管理好,此时更是难以驾驭了。一旦升级到“灵性ego”,其实就是俗话所说的“心魔”。而另一句民间俗话“地狱门前僧道多”说的正是这种被心魔附体的修行。

Ego无论多大,终究是符合生物性的算法运行的。它自以为是,傲慢自大,缺乏觉知,喜欢争论对错,深深镶嵌在“你死我活”的二元对立逻辑里。它就像是一个被写了保护的系统那样阻挡着一个人真正的学习成长。

这种“着相”的修行,恰恰是与我们说的“成长模式”是背道而驰的。

85.jpg

讽刺的是,如果一个人沉下心来去理解中国古代“生命教育”的几大教科书,就会发现儒释道皆以不同的版本在论述同一件事情:不要着相。

为什么“道可道,非常道”?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什么叫“得意”而“忘形”,以指指月,为了让人去看到月亮,而不是死盯着手指这个“相”——你还来劲地深入研究上指纹了?

所以“修行”其实说的就是那么一个过程:从“看山是山”的着相,到“看山不是山”的破相,最后“看山又是山”指的是看到了真相。

佛法里有一词叫“无明”,形容那些愚昧着相的状态——就仿佛瞎子一样,明明长着眼睛却什么也看不见,只一味地被外在声色所迷惑。

修行本身是为了破相祛魅,为了穿越事物的虚幻表象获得真知,而这些人背道而驰,反而去着了“修行”的相——这其实就是“迷信”,他们和民间那些烧香拜佛而对真正佛法一无所知的善男信女们并无本质区别。

“迷信”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一旦着了相不探究竟便是迷信,无论你相信的东西是什么,你只会盲从权威,笃信各种“正确”。

所以带着这种思维算法,现代很多人迷信的甚至是科学——“科学”和“迷信”怎么会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里?

——正如这些“着相的修行者”的自我矛盾之处。

为什么很多传统文化的精髓会在今天被误解成“封建迷信”?

任何高等知识一旦落入“着相”的认知维度都会被扭曲被误解——所以真正的糟粕其实是“迷信”这种思维方式。

教育的本质是心智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这也是现代教育的痛点之处,于是培养出了各种迷信书本迷信科学的人。

这样的人,哪怕拥有再多的学位头衔再高的智商,始终都只是一个“预制人”。

(4)“预制人”是命运的囚徒

我在视频号做过一条“比预制菜更可怕的是预制人”。

什么是预制人?当你问“How are you?”对方回答“Fine, Thank you and you?”

预制的思维算法,预制的人生。

他们缺乏独立思辨能力,笃信世界上有所谓正确答案,如同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产品,有着标准化的品控。就像一个被编程好的机器人一样,失去了一个“活人”的生命力,在接下来的时代里是完全可以被AI取代的。

他们就像是被困在命运算法里的NPC,缺少了一样名叫“自我意识”的东西。

缺乏主体性的人,其实就是一个预制人。

我曾经做过一个比喻:被生物性算法所禁锢的肉身好比一架“宇宙飞船”,ego便是这艘飞船的中央处理器;而我们的个人自我意识其实是那个“宇航员”。

而拿回自己的“主体性”,指的是宇航员掌控了方向盘,而不是身不由己地被困在飞船的“自动航行模式”之中。

意味着你成为了自己真正的主人,而不是身不由己地被ego的习性牵着走;这也意味着一个人完成了从“生物性的视角”到“人性视角”的转化,这就是生命意识的觉醒。

你们发现了没有?“修行”其实就是为了从这个算法里突围出来,不再成为命运的囚徒,拥有了个人的自由意志。无论我们多么地好高骛远,第一步首先要去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真正的人。

宇航员不上岗,再怎么样折腾不过都是换汤不换药地走个流程完成预制的航线而已。

“预制人”这个说法听起来是对“人”的一种物化,可是当“宇航员”缺席的时候,飞船本身的确就是个“物”啊——这就是为什么我把修行解释成一门“成为人的艺术”。在上路以前,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预制人”。

记得很多年录一个播客的时候被问到“修行有什么好处?”我愣了一下,回答说没有什么好处,而是别无选择。人间这趟英雄之旅,不是疯,就是死,或者突围。

而我们去看那些“着相的修行者”们会发现,他们可能以前还是一个有性格有脾气活色生香灵动的人,自从开始依样画葫芦遵循各种“灵性正确”以后,就像把自己套在了一个投射出来“修行者”的框架里作息,从而丧失了宝贵的个人意识。

所以这里又产生了一种荒诞诡异的矛盾气氛:明明是为了打破“预制”的命运,却将自己变成了一个“预制的修行者”。

他们也不再好好说人话了,满口佛言佛语。遇到问题不去务实地解决,而是长篇大论讲道理,像咒语一样引经据典,似乎背得出来这些话就等于他们自己悟到的一样,似乎道理说通了问题会自动消失一样。

因为着相,他们容易迷失在各种逻辑概念和定义里绕来绕去绕不出去——你究竟是为了成为佛经十级学者呢?还是为了收获智慧?

还有那几句通用于一切场景的“感恩师兄”、“随喜赞叹”,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什么黑话切口。然而在这复读机般的预制话术里,他们个人风格的语言系统被剥夺了,那种“活人感”消失了。他们依旧面目模糊,依旧是“预制人”的算法在批量运行,只不过是换了游戏服务器而已。

最恐怖的是他们对“上师”亦步亦趋唯命是从,没有任何的独立思考。固然有很多如电影《周处除三害》里的“尊者”善于洗脑,然而这其实也是对“预制修行者”迷信权威心理的一种迎合嵌套。他们极端地抛弃了过往的自己,迫不及待地渴望成为一个“新造的人”,于是把“自我”这个珍贵的东西全然交付了出去,等待着被认可被证明。

因为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走路太艰辛太漫长了,不如偷个懒走捷径吧——我是个Baby,那么就找个“Babysitter”托管多省事呀。不,这样的后果是你们从心理上再也长不大了。

“预制”意味着全是套路,而个体独立意识的突围是从集体意识中剥离出走,并不存在任何模版。这条路通向真实的自我,而不是任何你想象出来的投射。失去了对自己的诚实,失去了真,我们也就失去了一切。

佛法里有一个词叫“Samadhi”,就是“三昧”的意思。三昧真火的燃烧,是对虚假自我认同的燃烧,是妄想的燃烧,是构成小我所有偏好的燃烧,是内在能量的释放和涌现。

随着这把火的熊熊燃烧,随着对各种受制心智的认同被放弃,我们可以逐渐觉醒显露出我们的真实本性。

这就是明心以见性。

(5)“预制修行”可能是一种中年危机

这些人身上还有一个特别令人困惑的矛盾之处:老子一早告诉我们修行是回家,是“复归于婴儿”,回到孩童般的“上古天真”——其实很接近于“老顽童”那个状态。道家也因此将那些修行境界很高的人称之为“真人”。

可是这些人的言行举止却呈现出一种非常典型的中老年人气质。即使是好端端的年轻人,一沾染上这些有的没的“修行”习气,也变得老气横秋起来,拘谨、端着、一本正经,面目可憎,语言乏味。

不好意思,我看见的并不是真正“心如止水”的内心平静,而是一种心如死灰般的自我压抑,削足适履地把自己所有的性情和真实欲望都砍掉以适应所谓“修行者”的刻板印象。而这股“中年气质”正是来自于自我生命力被吞噬之后奄奄一息的凋敝感。

只能说他们不但着相,还着错了相,一副没有吃过猪肉还没有见过猪跑的样子,一切全凭想象而已。

他们还有一个很以为是经典的投射:一个完美符合“灵修正确”的开悟之人,必然是各种Shanti Shanti以及Love & Peace。所以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以一种超然的慈悲为怀包容所有——如果说修行是为了达到这个“境界”,那么不修也罢,这不是开悟而是傻子,这是“孩子哭着喊着找妈妈”的情结所投射出来的圣母形象。

之前我公号观点比较有争议的文章会招来一些戾气很重的评论,我非常欢迎有不一样的声音来探讨,但不是一上来很不礼貌地攻击。大多数时候我会无视,偶尔过分的就看心情怼回去,道家就主打一个不内耗嘛。

一次有个人振振有词,意思是“我打你可以你却怎么能还手,我还以为你修得很好怎么会有ego呢”。我看到都笑了——你是不是对修行这个词有啥误解?怎么修行的人就成了软柿子随便捏了呢?我的ego平时不吵不闹可是她又没死,她是我力量的来源啊。

我说对呀,是我的ego在怼你,重点是——我的ego是获得了我self的授权的。

恰恰是,一个人如果想获得内心真正的平静,他是能把自己ego照顾和管理得很妥帖的。内在没有战争,外在所有的关系才能和谐:我爱自己,意味着我尊重、信任并且接纳自己的ego。

那种“着相修行者”的中年人疲软气质正是来自于他们误解了和自己ego的关系:他们不是在管理,而是在控制打压。于是ego奄奄一息,心气零落,生命也就不再茁壮。

我一直觉得,很多人到了中年忽然开始开口闭口修行是一种中年危机的并发症。固然到了这个生命阶段,各种阅历会让人沉淀下来开始向内探索。

然而很多人更像是没能完成入世的突围,于是哀莫大于心死,将“修行”当作是一种心灵慰藉和灵性逃避。正如“佛系”这个词语本意应该是超然无为,却往往被理解成躺平摆烂。

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中国古代思想将我们的肉身比喻成杯子,而灵魂是里面的液体。

所以修行的次第其实是从形而下的物质世界出发,进而生长出形而上的精神世界,最后循序渐进才是超个人意识的探索,也就是现代人通常所说的属灵的维度。

然而精神世界的灌溉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来自整个生命的滋养。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并没有成长意识,忙于功利性的世俗生活而忽略了人文艺术这些“无用之用”的灵魂养分补给,到了中年的时候发现自己杯子竟然是空的——于是一种铺天盖地的精神空虚感排山倒海地将自己吞没,这其实就是中年危机背后真正的根源。

此时他们就像溺水的人抓救命稻草般迫切地需要什么东西填补这个灵魂黑洞。于是任何一种逻辑自洽的信仰、学说、理论都可以满足他们饮鸩止渴的需求。

就好像是他们等不及慢慢地积蓄出属于自己的灵魂之水,而是投机取巧地拿起一瓶不明液体就倒进自己的容器——倒进来的是绿茶,他们就化身为茶杯;倒进来的是红酒,他们就号称自己个个高脚杯,如果是咖啡,那么就不得不伪装成一个咖啡杯的样子了。

所以你到底是谁?——不,在他们看来,这不重要。反正背上了爱马仕,我就可以自欺欺人是个有钱人。

其实这种“着相”的修行气,表面棉麻袍子小清新,煮茶盘串抄心经,却是中年人专属的油腻味儿。这种油腻感是怎么来的?它其实是精神世界早已死去所掩饰不住的一股子遗留下来的尸油恶臭味儿。

他们也只有在年轻后辈面前忍不住用“国学”“人生智慧”好为人师地说教去刷一波自我的存在感,用修行者“宁静淡泊”的价值观来掩饰入世不得志的仓皇辛酸。

就像很多中年妇女最乐此不疲的游戏之一就是在社交媒体上用重度精修过的照片让人猜自己的年纪。

你猜,她们心里知不知道自己的真实年纪?

其实和他人装傻是没有关系的。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和自己装傻。

原来,学习和成长的模式不是校园里专属的,而是贯穿于我们生命体验的视角。

又或者,有没有一种可能——人间,其实原本就是一个学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近似于透明的深蓝,作者:郑轶vanessa(写作者,策展人,艺术哲学家  生命教育学者  意识转化教练)







上一篇:最舒服的关系:二八定律一 一八分宽容,二分自省

中瑞商业评论 - 记录 建设 深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中瑞商业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闭

站长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Title - Artist
0:00
    QQ:329363316
    关注公众号